食品添加劑究竟是什么?
如果把食品比作一部精密的機器,那么添加劑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零件”。它們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國家嚴格篩選的“安全衛士”,專為食品的色、香、味、質保駕護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無意識地接觸到各種食品添加劑。比如,在傳統食品制作工藝中,鹵水豆腐是一個經典的例子,鹵水作為鹵水豆腐制作過程中的關鍵“添加劑”,其實是一種由氯化鎂或氯化鈣等成分組成的鹽鹵溶液。又如腐乳是一種發酵豆制品,其制作過程中會用到紅曲紅作為著色劑,它一種天然色素,能夠使腐乳呈現出鮮艷的紅色,不僅美觀,還能增加食欲。此外,在臘肉的傳統腌制過程中會用到亞硝酸鈉作為防腐劑和護色劑,它能夠有效抑制肉中的細菌生長,延長臘肉的保質期,同時還能使臘肉保持鮮紅的顏色,增加食欲。這些食品添加劑都是在不經意間被人們使用,它們在食品的保存、口感和營養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更是安全的。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24),食品添加劑的定義是:食品添加劑為改善品質、防腐保鮮或滿足加工需求,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物質。無論是面包里的膨松劑、酸奶中的增稠劑,還是果汁里的抗氧化劑,都在默默守護我們的飲食體驗。
它們的使命很簡單:一是,延長保質期,減少浪費;二是,提升口感,讓食物更美味;三是,保持營養,甚至強化健康價值。但所有添加劑在使用前必須通過“安全考試”:必須做到不危害健康、不掩蓋變質、不影響營養,且保證“能少用絕不多加”的原則!
食品添加劑的“超能力家族”
在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標準中,它們被劃分為23類,仿佛一支各司其職、各展其能的“特工隊”。來認識幾位“明星隊員”吧!
1.防腐劑:食品的“保鮮衛士”
任務——抑制細菌、霉菌滋生,延長食品保質期,減少浪費。
原則——不掩蓋腐敗:腐敗變質的食品禁止通過防腐劑“改頭換面”;精準控量:嚴格遵循不同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如肉制品中乳酸鏈球菌素≤0.5g/kg)。
例子——乳酸鏈球菌素:常用于預制肉制品,專攻革蘭氏陽性菌;山梨酸鉀:果汁、醬油中的“防霉專家”,但新規禁止用于罐頭食品(工藝已可無菌保存)。
2.抗氧化劑:油脂的“抗衰管家”
任務——防止油脂酸敗、水果褐變,保持食品色澤和風味。
原則——協同不超限:多種抗氧化劑混合使用時,總比例不得超過1;天然優先:茶多酚等天然提取物更受青睞。
例子——茶多酚:薯片、堅果的“保鮮擔當”,從茶葉中提取;D-異抗壞血酸鈉:肉制品中替代亞硝酸鹽,減少使用風險。
3.膨松劑:面點的“空氣魔法師”
任務——釋放氣體,讓面包、蛋糕蓬松柔軟。
原則——無鋁優先:禁止使用含鋁膨松劑(如明礬)于饅頭、油條;殘留可控:加工后需分解或揮發,不影響健康。
例子——碳酸氫鈉(小蘇打):餅干、蛋糕的經典膨松劑;酵母:面包發酵的“天然工程師”,無化學殘留。
4.著色劑:食物的“色彩化妝師”
任務——賦予或改善食品色澤,增強食欲。
原則——不偽裝變質:發霉食品絕不允許用色素掩蓋;天然/合成:天然色素(如β-胡蘿卜素)需標注來源,合成色素(如檸檬黃)限用于特定食品。
例子——焦糖色:可樂、醬油的“經典色號”;紅曲紅:火腿腸、腐乳中的天然紅色素,從紅曲米提取。
5.營養強化劑:隱形的“健康補給官”
任務——強化食品營養,彌補加工損失或地域性營養缺乏。
原則——雙標認證:需同時符合GB 2760和GB 14880標準;精準添加強化:針對特定人群(如孕婦、兒童)設計。
例子——碳酸鈣:牛奶、面粉中的“補鈣能手”;葉酸:孕婦奶粉、谷物中的“胎兒守護者”。
6.增稠劑:口感的“塑形大師”
任務——增加食品黏稠度,提升順滑、Q彈口感。
原則——天然來源優先:如果膠(蘋果提取)、卡拉膠(海藻提取);禁止過量“膠水”:避免虛假增稠(如稀酸奶偽裝成“老酸奶”)。
例子——黃原膠:沙拉醬、冰淇淋中的“穩定器”;明膠:軟糖、布丁的“凝固魔法”,從動物皮骨提取。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食品的“酸堿管家”酸度調節劑、粉狀食品的“防黏連專家”抗結劑和食品加工的“泡沫終結者”消泡劑等等共23個成員。在食品世界中,它們各司其職,這些看不見的 "微觀工匠",用分子級的精準協作,在安全與美味之間編織出完美平衡。沒有食品添加劑的世界,不是回歸自然,而是倒退回到那個食物匱乏的時代。
食品添加劑不是敵人,而是現代飲食的“智慧伙伴”。GB 2760用最嚴標準守護舌尖安全,讓我們放下誤解,科學看待每一口美味背后的科技力量!
作者:衛生檢驗檢測所 呂光
審核:錢智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