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職業病分類和目錄》的調整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新要求,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基礎上,有序開展《職業病分類和目錄》調整工作,明確調整原則和內容,2024年12月,正式發布我國第五版《職業病分類和目錄》。
二、新版《職業病分類和目錄》的主要調整
本次調整遵循循序漸進、穩步推進、補齊短板的原則,借鑒國際勞工組織及多數國家的通行做法,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確保職業病防治體系與國際接軌。調整后,我國法定職業病類別由原10大類132種職業病調整為12大類135種職業病(包括4項開放性條款),主要變化如下:
1. 新增兩大職業病類別
(1)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新增腕管綜合征(限于長時間腕部重復作業或用力作業的制造業工人),并進一步關注因重復性勞損導致的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問題。
(2)職業性精神和行為障礙:新增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限于參與突發事件處置的人民警察、醫療衛生人員、消防救援等應急救援人員),并關注因工作壓力導致的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
2. 重新分類與調整
(1)將原“其他職業病”類別中的滑囊炎(限于井下工人)調整至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類別。
(2)將原“職業性眼病”類別中的放射性白內障調整至職業性放射性疾病類別,反映核能、醫療放射行業職業風險。
(3)將原“職業性化學中毒”類別中的鈾及其化合物中毒調整至職業性放射性疾病類別,進一步強化對放射性職業危害的防控。
新版《職業病分類和目錄》的調整,不僅是對過去職業健康經驗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產業發展與勞動者健康保障的前瞻性布局。
三、未來展望:職業健康新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新興職業不斷涌現,如人工智能訓練師、數據標注員、直播博主等。這些職業帶來了創新與活力,卻也隱藏著不容忽視的新的健康風險。
1. 虛擬現實眩暈:長時間使用虛擬現實設備可能導致眩暈。
2. 數據疲勞綜合征:處理海量數據易引發數據疲勞綜合征。
3. 心理壓力過大:直播博主等職業面臨巨大心理壓力,長期高壓下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4. 遠程辦公問題:遠程辦公的普及使得久坐、視力疲勞、肌肉勞損等問題更加突出。
面對這些挑戰,我國職業健康管理需從事后補償向事前預防轉變,具體措施包括:
1. 智能監測:通過可穿戴設備、生物監測、人工智能評估等手段,建立職業健康風險預警系統,對新興職業病進行早期識別和干預。
2. 政策完善:職業病分類目錄應及時調整,以涵蓋新興職業健康風險,確保勞動者在數字時代的健康保障更加完善。
3. 職業健康教育:提高企業和勞動者的健康意識,加強防護措施,以減少因職業因素導致的健康損害。
4. 個性化健康管理:鼓勵企業提供心理咨詢服務、設置工作間歇調整制度,減少因長期高壓或單一重復作業導致的職業病。
職業健康關乎每一位勞動者的幸福與尊嚴。讓我們共同努力,積極應對新興職業病和職業性慢性中毒等挑戰,為勞動者創造一個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實現職業健康的美好未來,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在健康的職場中綻放光彩!
*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作者:職業健康所 張繼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