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愛耳日”,這一全球性健康行動旨在提高公眾對聽力保護的重視。今年的主題聚焦“健康聆聽 無礙溝通”,呼吁每個人科學預防噪聲對聽力的威脅。
職業活動中的噪聲危害
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由于機器轉動、氣體排放、工件撞擊與摩擦等均可產生噪聲,是職業活動中普遍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工人長期接觸工業噪聲對聽覺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早期表現為高頻段聽力下降,隨著接噪時間延長,語頻也可受累,最終發展為職業性噪聲聾。職業性噪聲聾是我國法定職業病之一,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職業人群的聽力保護
1.工程控制:避免噪聲接觸
職業活動中應優先選用低噪聲設備,從聲源上避免噪聲的產生。當存在高噪聲設備且布置相對集中時,應采取相應的隔聲、吸聲、消聲、減振等控制措施,使噪聲作業勞動者接觸噪聲的強度低于85dB(A)。
2.組織管理:減少接觸時間
當工程控制不足以避免噪聲危害時,可通過減少勞動者接觸噪聲的作業時間或進行組織管理。同時,為勞動者提供安靜、干凈、舒適的休息區,使勞動者定期地遠離工作場所的噪聲。
3.個體防護:降低接觸水平
當通過工程控制和組織管理消除或減弱生產中的噪聲非常困難時,加強個人防護是最為普遍、經濟的控制措施。用人單位應為接觸噪聲危害的勞動者配備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護聽器,并指導勞動者正確佩戴。在護聽器的參數中NRR是降噪性能的關鍵指標之一,是理論上可降低噪聲的分貝值(dB);受佩戴方式等的影響,實際降噪值可根據(NRR -7)/2 進行計算,使用護聽器后實際接觸的噪聲強度在 75 dB(A)至 80 dB(A)之間,效果最佳。
4.危害告知:知曉接觸情況
存在噪聲危害的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時,應將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噪聲危害及防護措施等如實告知勞動者;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聽力保護的規章制度、存在噪聲危害的崗位、接觸限值和工作場所噪聲強度檢測結果等;在噪聲作業場所設置警示標識。
5.定期培訓:提高保護能力
接觸噪聲危害的勞動者上崗前應接受職業健康培訓,培訓時間不得少于8學時,之后每年接受一次在崗期間培訓,培訓不得少于4學時。使用勞務派遣勞動者的用人單位應當將被派遣勞動者納入本單位職業健康培訓對象統一管理。
6.職業體檢:早發現早干預
職業接觸的噪聲強度等效聲級≥80 dB(A)的勞動者,應進行職業健康檢查;當噪聲暴露等效聲級<85dB(A)時,體檢周期為2年1次;超過85dB(A)時,體檢周期為1年1次。重點關注年齡和接觸噪聲工齡較長勞動者的聽力損失狀況,發現職業禁忌證者及時調離噪聲作業崗位。
*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作者:職業健康所 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