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職場打工人,您是否知道:
車間里刺鼻的溶劑味道可能正在侵蝕健康
實驗室看似普通的試劑接觸可能引發慢性中毒
金屬加工時飛揚的粉塵可能潛伏著致命危機
我國作為全球化工生產、消費第一大國,存在的化學品數量巨大,職業性化學中毒的潛在風險不容小覷。
今天帶您了解職業性化學中毒的三級預防,希望能保護您的職業健康!
何為職業性化學中毒?
職業性化學中毒是指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生產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
職業性化學中毒分類有哪些?
目前我國現行的《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國衛疾控發〔2013〕48號)中公布職業性化學中毒共有60種,主要包括金屬及類金屬中毒、刺激性氣體中毒、窒息性氣體中毒、有機溶劑中毒、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學物及胺類化合物中毒、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單體中毒、農藥中毒及其他職業性化學中毒。
哪些行業應重點關注?
急性職業中毒主要分布在化工、冶金、有色金屬、輕工和煤炭行業,其中,化工行業出現頻率最高;慢性職業中毒主要發生在有色金屬、印刷、機械以及電子制造、家具制造等行業。
我們應如何預防職業性中毒事件的發生?
? 一級預防:消除根源,阻斷毒物接觸
替代法則:優先選用無毒或低毒原料(如水性涂料替代含苯油漆),禁用“三無”化學品。
工程防護:通過自動化、機械化減少人工接觸,避免毒物逸散,安裝排風系統和通風裝置凈化有毒物質,配置現代化自動化投料設備,實現"人毒分離"。
個體防護: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配發適用有效的個人防護用品,接觸有毒作業的勞動者需著防護服,佩戴呼吸防護用品、防護眼鏡、防護手套等。
應急救援:在各類有毒有害工作場所必須配備應急救援設備和急救用品等,并制定應急救援預案。
加強管理與培訓:用人單位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對勞動者開展職業衛生培訓,督促勞動者遵守職業病防治的法律法規、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操作規程。
? 二級預防:早發現早干預
職業健康檢查:用人單位應落實崗前、在崗期間及離崗職業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職業病、職業健康損害和職業禁忌證。
職業衛生檢測:用人單位定期對工作場所空氣中有毒物質濃度進行檢測,保證有毒有害物質濃度符合職業衛生標準的要求。
? 三級預防:科學救治
急性中毒急救:迅速脫離毒源,清洗污染皮膚、眼部,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二次傷害。
慢性中毒康復:結合藥物、物理治療及營養支持,輕度或中度中毒治愈后可恢復原崗位;重度中毒患者必須調離作業并根據病情予以治療和休息。
參考文獻
曾強.職業病三級預防理論與實踐[M].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07.1154.袁媛,何仟,王丹,等.2004—2021年我國急性職業中毒報告事件特征分析[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23,41(01):37-42.
*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作者:職業健康所 唐慧晶 李旭東
|